關註:臺海網海峽導報
  臺海網(微博)6月19日訊 據中評網報道,福建社科院現代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凌斌,從臺灣青年的“國族認同”方面探討未來兩岸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走向。鑒於臺灣青年認同的現狀,劉凌斌提供了兩點思路:第一,註意臺灣青年多重身份認同的基礎和可能。第二,通過雙重認同來建構臺灣青年對中國認同的可能,即“我是臺灣人,也是中國人”的概念。
  在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主辦的“臺灣政局與兩岸關係”學術研討會上,劉凌斌表示,結合臺灣的民調以及個人感受看,青年人身上出現明顯的“去中國化”和“臺灣化”的特征,也就是說,他們越來越傾向於認同自己是臺灣人,傾向於兩岸至少在“體制上並不是屬於一個國家”,也就是所謂的“一邊一國”。
  從主流民意看,臺灣青年的國家認同是“想獨不敢獨”,因此贊同維持現狀,與臺灣整體民眾立場類似。但在終極“統獨”方面,青年更加傾向於選擇“獨立”。另一方面,青年認同也存在一定的包容性和開放性,有比較多元化的認同,比如認同臺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。
  劉凌斌認為,這種身份認同來源與兩個方面,第一是島內的政治因素,包括臺灣民主化、“本土化”的政治操作;第二是“去中國化”的教育。他表示,這兩個因素在短期內要想改變都不容易。比如,去中國化方面,馬英九當局在推動修訂中學歷史課本遭到很大阻力,這說明臺灣的史觀和大陸的史觀有差距,想整合雙方都能接受的史觀不容易。
  劉凌斌對兩岸交流對臺灣島內年輕人的認同產生的影響進行了討論。這方面有兩派意見。一派認為,兩岸交流深化確實讓臺灣青年對大陸“淺層次的好感度”有一定的提升,但是在認同上恐怕甚至短期內看不到效果。另一派學者認為,交流增加的增加暴露了兩岸之間的差距,使得青年人對兩岸的認同的差異越來越大。
  劉凌斌表示,從國際因素上看,臺灣人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被認可,因此兩岸交流相互增進瞭解其實對臺灣青年有好處。但另外一方面,許多原因導致臺灣青年仍然對大陸有優越感,比如臺灣方面一直強調的民主自由、免簽國家數量等。
  鑒於臺灣青年認同的現狀,劉凌斌提供了兩點思路:第一,註意建構臺灣青年多重身份認同的基礎。第二,在強化第一點的基礎上,通過雙重認同來建構臺灣青年對中國認同的可能,即“我是臺灣人,也是中國人”。
  劉凌斌說,解決青年認同問題,本質上需要解決兩岸的政治難題,讓臺灣民眾共享中華民族復興的偉業。從短期來看,可以加強文化上、經濟上、意識上以及青年方面的交流。責任編輯:燕子  (原標題:用雙重認同構建臺灣青年的中國認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j23fjnu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